当前位置:首页 » 勘察煤炭 » 勘察报告中变形预测怎么写

勘察报告中变形预测怎么写

发布时间: 2021-02-09 04:13:54

1. 如何写好一篇土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闲着没事回答下问题。

普通新手刚开始写报告,最好能有个本公司临近场区的报告当参考,把自己这个项目的情况和数据替换进报告里面,多做做这种工作就能对勘察报告有个总体的概念。

过了最新手的阶段后,就需要针对每个项目进行研究。主要考虑下面一些东西:

  1. 场区有没有特殊岩土,比如山西有湿陷性黄土、湖北云南广西部分地区有膨胀土、池塘淤泥的软土、很深的填土等等,特殊性岩土要进行特殊分析,参考相关规范。

  2. 考虑建筑物的情况,比如有深基坑,需要做剪切试验,报告需要提供上部土层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要是只是建个单层厂房就不需要提供这些。比如高层建筑物,提供建议的基础形式,和桩基设计数据。写每个报告就需要找到这个项目的特殊点难点。

  3. 勘察实际钻探过程中要监督好施工质量,现在人心都浮躁,没人监督,工人们不会按方案来给你做的,标贯孔一次都不打标贯,完全瞎编,取土孔不按要求的位置取土,在同一位置取2个土给你说是不同深度的,也是发生过的。

  4. 其实我觉得编写报告最难的还是土层划分,土层分好了报告算是完成了一半。其他的都是数据分析编写正文的硬性工作。至于土层划分,需要在前期野外钻探过程中就要想怎么划分土层。

其他的就是多研究规范,多看看别的大神写的勘察报告。

2. 请教下各位采空区地表变形及塌陷面积如何预测

这与矿体及围岩岩性有关,一般矿山开发利用方案里面有矿体上、下盘及两翼的移内动角资料,根据容其提供的移动角,从采空区最低标高往地表投影,其与地面的交线即为采空移动(即采空区地表变形)范围和可能的采空地面塌陷范围。

3. 地质报告怎么写

地质报告的编写方法:
附录!
(规范性附录)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
!" ’绪论
!" ’" ’勘查目的和任务
简述勘查目的和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
!" ’" #勘查工作区位置、交通
说明勘查工作区的区块编号、勘查范围和拐点经纬度、矿区位于所在县级城市的方
位、直距、矿区边界和面积,经过矿区或邻近的(现有的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
等重要交通线以及矿区距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直距、运距)。
!" ’" %勘查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概述矿区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
基准面、丰(枯)水期流量及最高洪水位等。根据有代表性的气象资料,说明矿区的气
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暴雨强度、蒸发量、相对湿度、风力、风向、雷电情况、
雨季和冰冻期、冻土层深度等。说明区内的地震烈度,概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
况。
简述区内经济概况,包括燃料、电力、供水水源、建筑材料、工业、农业、牧业、
人口等。应说明供水水源地、电网名称、矿区距水源地、电网距离及供水、供电满足程
度。
!" ’" &以往工作评述
简述矿床的发现,从发现至本次勘查所进行的地质、物探、化探等各项工作,按时
间先后简述其工作情况、投入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并对其成果质量和
勘查、研究程度进行评述。如属已开采的勘查矿区,应阐明矿山生产建设的规模、生产概况、累计采出矿量及已消耗的资源!储量。
!" #" $本次工作情况
说明工作的起讫年月、简要经过、完成的各项实物工作量(插表)、投入资金总额、
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矿床类型及简要地质特征、总计资源!储量、首采区范围、开发
前景。按不同的类型列出资源!储量表,并列出其平均品位(按国家规定应保密的矿种
不必列出本表)。
!" %区域地质
以#& $’ ’’’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 & $’ ’’’比例尺未做地区,可用# & %’’
’’’比例尺区调资料)为基础,简明扼要地说明矿床在区域构造中的位置,区域内对矿
田(床)成因有影响的主要地层及岩浆岩种类、特征及分布、主要构造的特征及分布。
!" (矿区(床)地质
详细说明矿区(床)所在范围内,对成矿作用有影响和对矿体有破坏作用的地层、
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围岩蚀变;赋矿层位及矿化等特征。
!" )矿体(层)地质
!" )" #矿体(层)特征
综合叙述矿体(层)的总数目、总厚度、含矿率、空间分布范围、分布规律及相互
关系等。分别说明主要工业矿体(层)的赋矿岩石、空间位置、形态、产状、长度、宽
度(延深)、厚度、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规律、连接对比的依据和可靠程度、成矿后断
层对矿体连接的影响。矿体(层)多时,小矿体特征可列插表说明。
!" )" %矿石质量
按矿石性质分带(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分别说明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
成分、有用矿物的含量、有用矿物的粒度、晶粒形态、嵌布方式、结晶世代、矿物生成
顺序和共生关系;说明矿石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用组分和伴生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
含量、赋存状态和变化规律等。对于以物理机械性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矿产,则应对其
物理机械性能进行详细论述。
!" )" (矿石类型和品级
阐述矿体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的分布范围。说明矿石的自然类型、工业类型、
工业品级种类以及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对选冶性能有明显差异的各类矿石,应详细说明
其所占比例和空间分布规律。
!" )" )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说明主要矿体(层)上下盘围岩的种类,近矿围岩的矿物成分、有用、有益和有害
组分的大致含量、蚀变情况及其与矿体(层)的接触关系;说明矿体(层)内夹石
(层)的岩性种类、分布规律、数量、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夹石(层)对矿体完整性的影响程度。
!! "!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简述矿床成因、成矿控制因素、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标志,指出矿区远景及找矿方
向。
!! "! $矿区(床)内共(伴)生矿产综合评价
对于在勘查主矿体的同时综合勘查的共生矿产、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说明
其综合勘查的程度、规模、分布规律、矿石质量特征等。
!!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 #! %采样种类、方法及其代表性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试验样品的采样目的、要求(包括投资人、矿山设计单位对
试验种类和数量的要求)、采样种类、采样方法、采样的工程种类及编号、样点的数目,
并从矿石类型、样品空间分布、品位等方面评述样品的代表性。
!! #! &试验种类、方法及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种类,采用的加工、选矿方法及试验流程,并叙述
所取得的各项试验成果。
!! #! ’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根据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结果,做出矿石可选(冶)性能和工业利用性能的评价,说
明矿石中有用组分回收利用和有害杂质处理的可能性,提出共(伴)生组分综合利用的
途径。对于矿石类型简单、或属于已开发矿床的深部(或走向)延伸部分矿体的勘查,矿
石类型和已开发部分一致或相似,不需进行选冶试验,仅与邻近同类型生产矿山进行矿
石类型、结构构造、物质成分等实际资料进行对比的,应对其矿石可选(冶)性、综合
回收利用情况进行说明。
!!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 %水文地质
!! $! %! %简述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矿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地下水
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矿床最低侵蚀基准面和矿井最低排泄面标高。
!! $! %! &论述矿床开采疏干排水影响范围内各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岩
溶裂隙发育程度;主要充(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水头高度、水质、水量、水
温、补给条件及其与相邻含水层和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程度;构造破碎带、风化裂隙带
及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含(导)水性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地表水、老窿水对矿
床充水的影响程度。
!! $! %! ’预测矿坑涌水量。确定矿床的充水因素及其水文地质边界,建立水文地质模型,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及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矿坑第一开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涌水
量,估算矿坑最低开拓水平的涌水量,并对水量可靠性进行评述,推荐作为矿山开采设
计的矿坑涌水量。
!! "! #! $矿区供水水源评价。对矿坑水的排供结合与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及矿区内可作
为供水水源的地表水、地下水、地热水、矿泉水的水质、水量进行初步评价。如矿区内
不存在可作为供水的水源地,则应指出供水方向,并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对盐类矿
床上、下可能存在的卤水资源也应进行评价。
!! "! %工程地质
!! "! %! #论述矿体(层)围岩的岩性特征、结构类型、风化蚀变程度、物理力学性质
及各种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其物理力学和水理性质;统计各类岩石的&’(
值(岩石质量指标),评述岩体的质量;论述矿床范围内,特别是对矿床开采、工业场
地布置有影响的断裂(破碎带)的规模、性质及分布、充填物的性质和胶结程度,坑内
开采的矿床应论述矿体及其近矿围岩的节理的规模、产状、充填物的性质、节理密度、
各类结构面(层面、节理裂隙面、断裂面、软弱层面)的组合关系,评述岩体的稳定
性;论述风化带深度和岩溶发育带的发育深度,矿区内各类不良自然现象及工程地质问
题。
!! "! %! %结合矿床(可能)的开拓方案,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稳固性、露天采场
边坡的稳定性以及矿床的工程地质条件做出综合评价,预测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
题,提出防治意见。
!! "! )环境地质
!! "! )! #阐明矿区及其附近地震活动历史、地震烈度、地形地貌条件及新构造特征,
对矿区的稳定性做出评价;评述矿区目前存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环境
污染问题。
!! "! )! %依据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
评述矿区地质环境质量。
!! "! )! )对矿床开采中可能引起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山体开裂、滑坡、泥石流、地
表沉降和塌陷、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放射性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
进行预测评价,提出防治意见。
!! "! )! $煤矿应叙述井内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等方面的基本测试结果,结合井田地
质条件和井田内邻近生产矿井的有关资料,分析其变化规律,评述其对未来矿井的建
设、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 "! )! *深埋矿床和地温异常矿床,应叙述井田、矿床的地温状况,恒温带深度、温
度、地温梯度及变化;高温区的分布范围与分级、地温背景、热源。‘
!! "! )! "放射性本底值较高的矿床,应对放射性背景值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论述,划出对人体有危害的高背景值区。
!!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 "!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说明勘查类型、勘查手段、方法的选择、勘查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的确定及依
据。对矿体(层)的厚度、矿石品位、矿产资源$储量等进行数值和变化系数的计算,
或进行地质统计学方法的分析,说明使用的勘查工程间距对矿体(层)的控制程度,以
及所采用的工程间距的合理性。
!! "! %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说明钻孔结构、岩矿心直径及其合理性;钻孔孔斜和方位角测定所采用的仪器及测
量方法和质量评述;孔深校正、岩矿心采取的质量评述;钻孔封孔方法、封孔质量检查
及评述;孔口立桩标记及钻探班报表质量、岩矿心管理工作评述;简易水文观测及其质
量评述;水文地质孔的止水、抽水试验质量评述;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工作质量评述。
说明槽、井、坑探工程规格、质量,评述其取得的地质效果。
对质量存在问题,但又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工程,应逐一进行质量评述。
!! "! &地形测量、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控制测量的等级和实测精度;采用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地形测量的成图方
法及质量。简述地质勘查工程的测量方法及质量。
!! "! ’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矿区地质图和地质剖面的测制方法及其精度。
!! "! (物探、化探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简述地面物探、化探的工作方法、工作量、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
做出质量评述。
说明测井的工作方法、工作量、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并做出质量评述。
!! "! )采样、化验和岩矿鉴定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说明光谱分析、全分析、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物相分析等样品的采集方法、规格
及其确定的依据;采样工作质量及样品的代表性;采样工作的检查结果。样品加工及!
值(缩分系数)选择的依据。
各种化验分析内检、外检情况及质量评述。
岩矿鉴定工作质量评述
自然重砂、人工重砂、单矿物、同位素年龄及稳定同位素(包括硫、铅、锶等)组
成样、精矿样品等的加工、分析、鉴定工作质量的评述。
水样、岩矿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样的采样、测试及其质量评述。
!! *资源$储量估算
!! *! #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说明有关工业指标的文件、文号,引述工业指标的内容。
!! "!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从矿体的形态、产状及勘查工程的布置方式等方面论述所选择的资源$储量估算方
法的合理性及其依据,并阐述该方法的主要计算公式。
!! "!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论述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面积、体积质量(体重)、单工程平均品位、块段平均品
位、矿床平均品位、特高品位、矿体平均厚度等参数的测定、计算和处理方法。
!! "! &矿体(层)圈定的原则
说明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及矿化规律等所确定的矿体圈定和连接、内
外推的原则。
!! "! ’资源$储量的分类
根据矿体的勘查控制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结果,对勘查工作所获得的
资源$储量进行分类,说明各类型资源$储量的具体划分条件及其在地质空间的分布。
!! "!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说明各种类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总资源$储量,各类型资源$储量所占矿床总资
源$储量的比例。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用附(插)表说明。
!! "! )资源$储量估算的可靠性
抽取一定数量的块段用其他方法进行验算,根据验算结果来评述资源$储量估算的
可靠程度。
!! "! "共(伴)生矿产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
分别说明各种共(伴)生矿产的取样方法、基本分析或组合样数目,块段平均品
位、矿床平均品位的计算方法、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结果。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用插
表说明。
!! "! *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 *! +论述国内、外资源状况,市场供求、市场价格及产品竞争能力。
!! *! #概述矿床的资源储量、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及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 %概述供水、供电、交通运输、原料及燃料供应、建筑材料来源及其他外部条件
的概况。
!! *! &简要说明未来矿山生产规模、服务年限及产品方案。
!! *! ’简要说明预计的开采方式、开拓方式、采矿方法、选矿方法、选矿流程等。
!! *! (论述评价方法的选择及技术经济指标(类似企业的经验指标或扩大指标)的选
取。
!! *! )经济效益计算(附有关表格)及敏感性分析!! "! #简要说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保护问题。
!! "! "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确定矿床开发有无投资机会、是否需要进一步勘查、
是否制定长远规划或工程建设规划。
!! $%结论
!! $%, $对矿床勘查控制程度、地质报告资料的完备程度及其质量等做出概括的、结
论性的评述。
!! $%! &总结矿床成矿基本规律,做出远景评价。
!! $%! ’评价开采技术条件和地质环境问题。
!! $%! (指出矿床开采的经济效果。
!! $%! )总结地质工作中的主要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
!! $%! *提出对今后生产地质勘查和矿山开采的建议。
注:结论之后附照片图版,照片图版也可单独成册。
!! $$附图
!! $$! $勘查工作区交通位置图(也可作报告正文绪论部分的插图)
!! $$! &矿区勘查工作程度图(绘出前人历次区调、勘查的范围并注明工作年限和勘查
阶段)
!! $$! ’区域地质图
!! $$! (矿区地形地质图(包括图切地质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探矿工程分布位
置)
!! $$! )矿区实际材料图
!! $$! *矿区测量控制点分布图
!! $$! +物探、化探数据图、成果图
!! $$! #采样平面图
!! $$! "含矿地层及矿层对比图
!! $$! $%勘探线剖面图(有时可与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合并)
!! $$! $$矿体(层)纵剖面图
!! $$! $&砂矿和缓倾斜矿体(层)顶底板等高线和矿层等厚线图
!! $$! $’矿体(层)水平断面图或中段平面图
!! $$! $(构造控制程度图(附主要矿层底板等高线图)
!! $$! $)资源,储量估算水平投影或垂直纵投影图
!! $$! $*钻孔柱状图(全部钻孔)
!! $$! $+槽探、浅井、坑道工程素描图(全部工程)
!! $$! $#老硐(窿)分布图和新老坑道联系图!! ""! "#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图
!! ""! $%区域水文地质图
!! ""! $"矿区水文地质图
!! "", $$矿区工程地质图
!! ""! $&矿区环境地质图
!! ""! $’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 ""! $(钻孔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剖面图
!! ""! $*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 ""! $+矿坑涌水量计算图
!! ""! $#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水压)图
!! ""! &%矿体直接顶(底)板隔水层等厚线图
!! ""! &"工程地质钻孔综合柱状图
!! ""! &$岩石强风化带厚度等值线图
!! ""! &&中段岩体稳定性预测图
!! ""! &’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分区图
!! ""! &(外剥离量计算及剥离比等值线图
!! ""! &)等温线图
!! "$附表
!! "$! "测量成果表(包括三角点测量成果、各种勘查工程包括勘探线端点测量成果)
!! "$! $钻探工程质量一览表煤层综合成果表、封孔情况一览表
!! "$! &采样及样品分析结果表(全部的基本分析、组合分析、内和外部检查分析、光
谱分析、全分析、物相分析、单矿物分析等);岩矿鉴定结果表、重砂分析结果表
!! "$! ’煤质化验成果表(可选性、煤岩、一般分析)
!! "$! (矿石、岩石物理性能测定结果表;岩石力学试验成果表;
!! "$! )各工程、各剖面、各块段的矿体平均品位、平均厚度计算表
!! "$! *矿石体重、湿度测定结果表
!! "$! +资源,储量估算综合表
!! "$! #块段资源,储量表、矿体资源,储量表、矿床总资源,储量表
!! "$! "%主要含水层钻孔静止水位一览表
!! "$! ""钻孔抽水试验成果汇总表
!! "$! "$钻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编录一览表
!! "$! "&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
!! "$! "’气象资料综合表!! "#! "$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及含水层厚度统计表
!! "#! "%矿坑涌水量计算表
!! "#! "&井、泉、生产矿井和老窿调查资料综合表
!! "#! "’水质分析成果表
!! "#! "(土样分析试验结果汇总表
!! "#! #)瓦斯测量结果表
!! "#! #"地温测量结果表
!! "#! ##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
!! "*附件
!! "*!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报告。
!! "*! #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 "*! *工业指标推荐报告。
!! "*! +有关确定工业指标的文件。
!! "*! $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 "*! %探矿权人或采矿权人对报告中资料真实性的书面承诺。
!! "*! &投资人或上级主管部门初审意见。
!! "*! ’投资人的委托勘查合同书(或上级主管部门的项目任务书)、委托(预)可行
性研究合同书、委托监理合同书。
!! "*! (勘查监理单位和监理人资格证书(复印件)、项目监理报告。
!! "*! ")矿产资源储量主管部门对资源,储量的评审认定文件(本文件在报告评审认定
之后补入)。
!! "*! ""记录有矿床全部钻孔孔口坐标、测斜资料、样品化验分析数据的软盘或光盘;
记录有矿床全部探槽、浅井、坑道工程测量数据和全部样品化验分析数据的软盘或光
盘;记录有主要图件的软件光盘。

4. [转载]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的变形模量和压缩模量有何区别

土的压缩模量:在完全侧限条件下,土的竖向附加应力增量与相应的应变增量之比值,它可以通过室内压缩试验获得,是判断土的压缩性和计算地基压缩变形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的变形模量:通过现场载荷试验求得的压缩性指标,即在部分侧限条件下,其应力增量与相应的应变增量的比值。能较真实地反映天然土层的变形特性。其缺点是载荷试验设备笨重、历时长和花钱多,且深层土的载荷试验在技术上极为困难,故常常需要根据压缩模量的资料来估算土的变形模量。 由于两者在压缩时所受的侧限条件不同,对同一种土在相同压应力作用下两种模量的数值显然相差很大,压缩模量值一般大于变形模量值。压缩模量是在室内有侧限条件下的一维变形问题,变形模量则是在现场的三维空间问题;另外土体变形包括了可恢复的(弹性)变形和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两部分。压缩模量和变形模量是包括了残余变形在内的,压缩模量与变形模量的区别又在于是否有侧限。在工程应用上应根据具体问题采用不同的模量。 E--弹性模量 Es--压缩模量 Eo--变形模量 按规范的规定,在地基变形验算中要用的是压缩模量Es,但因Es是通过现场取原状土进行试验的,这对于粘性土来说很容易做到,但对于一些砂土和砾石土等粘聚力较小的土来说,取原状土是很困难的,很容易散掉,因此对砂土的砾石土通常都是通过现场载荷试验得到Eo,所以在地堪报告上,对于砂土的砾石土一般都仅给出Eo,即使给出Es,也是根据Eo换算来的,而不是试验直接得出的。

5. 变质变形构造二级预测要素研究

①韧性剪切带类型;②韧性剪切带产状;③韧性剪切带规模;④褶皱构造类型;⑤褶皱产状;⑥褶皱规模;⑦叠加褶皱;⑧穹窿构造;⑨断裂构造类型;⑩断裂构造特征;(11)断裂构造产状;(12)断裂构造规模;(13)断裂构造力学性质;(14)断裂构造运动方式;(15)断裂构造活动期次;(16)断裂构造空间组合;(17)构造蚀变带;(18)片理化带;(19)面理构造类型;(20)面理构造特征;(21)线理构造类型;(22)线理特征;(23)构造置换;(24)蛇绿岩带类型;(25)蛇绿岩带特征;(26)构造混杂岩带类型;(27)构造混杂岩带特征;(28)混合岩化构造;(29)变形构造序次;(30)变形与变质作用关系。

(一)韧性剪切带研究(二级要素之1~3)

韧性剪切带是地壳中、深构造层次的剪切、应变带,是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发生连续变形的狭长高应变带。剪切带内变形状态从一盘穿过剪切带到另一盘基本上是连续的,不存在明显的不连续面,带内的变形和两盘的位移,主要是由岩石的塑性流动或晶内变形完成的。带内岩石变成具明显定向组构的糜棱岩系列的构造岩。韧性剪切带作为深部地壳中的构造薄弱带,通常表现为线形热液蚀变带、退变质带、线形构造岩浆带和成矿带(许志琴,1987;王惠初等,2003)。

1.韧性剪切带类型

根据韧性剪切带的产状、指向标志和应变类型通常可以将将韧性剪切带划分为走滑韧性剪切带(韧性平移断层)、滑脱韧性剪切带(韧性正断层)和推覆韧性剪切带(韧性逆冲断层)。

走滑韧性剪切带:产状近直立,运动方向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带。

滑脱韧性剪切带:产状倾斜,运动方向为上盘向下滑移为主的韧性剪切带。

推覆韧性剪切带:产状倾斜,运动方向为上盘向上逆冲为主的韧性剪切带。

2.韧性剪切带产状

收集韧性剪切带中的各种产状数据,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收集研究确定产状的剪切面理产状、拉伸线理的产状(侧伏向及侧伏角)、“a”型褶皱(或鞘褶皱)和“S-C”组构等剪切指向标志。

3.韧性剪切带规模

韧性剪切带规模可大可小,大型韧性剪切带往往是重要的大地构造边界。主要描述韧性剪切带的延伸长度、宽度、宏观展布和组合特征。一些韧性剪切带宏观上经常由多条强弱不同的变形带平行或网结状排列构成。

此外,还应研究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条件和特征。依据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构造层次(形成深度)通常将其划分为绿片岩相韧性剪切带和角闪岩相韧性剪切带。麻粒岩相韧性剪切带因变质重结晶作用强烈而不易识别。

不同构造层次形成的韧性剪切带表现形式不同,可以从剪切面理的类型、新生变质矿物组合、不同矿物的碎斑结构以及线理和褶皱的形态判断韧性剪切带形成的大致深度和变形变质条件。不同构造层次韧性剪切带的主要特征见附录6-B。

描述韧性剪切带内部晚期脉体发育特征和热液蚀变类型,尤其注意绿片岩相韧性剪切带中的热液蚀变作用。

(二)褶皱构造研究(二级要素之4~8)

1.褶皱构造类型

褶皱类型多种多样,地质调查工作中通常根据褶皱形态将褶皱大致划分为背斜(背形)、向斜(向形)、倒转褶皱、平卧褶皱和倾竖褶皱等褶皱类型。常见的褶皱构造类型及特征参见附录6-B,具体划分及图例详见GB958—99。

(1)背斜(背形)构造

两翼产状向外倾,且层序向外变新;如不能判别地层层序称之为背形。

(2)向斜(向形)构造

两翼产状向内倾,且层序向内变新;如不能判别地层层序称之为向形。

(3)倒转褶皱

两翼产状一致。根据形态也可分为倒转向斜(向形),倒转背斜(背形)或紧闭同斜褶皱等类型。

(4)平卧褶皱

两翼紧闭,轴面和枢纽产状平缓。

(5)倾竖褶皱

两翼产状直立,枢纽陡倾(>60°)。

2.褶皱产状

描述褶皱轴面产状(轴面倾向和倾角)、褶皱枢纽产状(枢纽倾伏向和倾伏角)、轴迹展布特征,对一些大型复杂褶皱应记录有不同部位的产状。

根据褶皱变形面和轴面(劈理面)的交切关系、褶皱层中次级褶皱构造形态,推断大型褶皱构造的转折端位置。

3.褶皱规模

主要描述卷入褶皱的岩层,褶皱轴迹延伸长度,褶皱端的形态和大小,复式褶皱及其次级褶皱特征。

变质岩区的大型褶皱往往是复式褶皱,描述褶皱时还要注意露头所处复式褶皱的部位和复式褶皱的组合形式。

4.叠加褶皱

是指早期褶皱形成后又遭受了后期较强烈褶皱的叠加。叠加褶皱研究是中浅变质岩区构造解析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露头解析和较大比例尺地质图的图面分析可以了解叠加褶皱样式;在深变质地区早期构造形迹不易保存,显示的往往是最后一次强烈变形变质的构造形迹。

在中浅变质地区,褶皱序次的识别是叠加褶皱研究的重要手段,可以更好地了解褶皱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区分褶皱序次(期次)的主要识别标志是:早期褶皱(又称层理褶皱),是指由原始层理为变形面形成的褶皱,其轴面片理即为早期片理(S1);晚期褶皱(或称片理褶皱),是指由片理为变形面形成的褶皱,其轴面片理为褶劈理(S2)。在一些强烈变形地区,晚期片理褶皱之上还可能叠加更晚的片理褶皱,此时应根据矿产预测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构造解析。

叠加褶皱的研究应查明两期褶皱的枢纽和轴面的相互关系及宏观展布特点。

5.穹窿构造

穹窿构造可以是岩浆热穹窿也可以是变质核杂岩穹窿,岩浆热穹窿往往是重要的成矿控矿构造。

穹窿构造也是早前寒武纪变质岩区的一种重要构造形式。在早前寒武纪变质区常见花岗质片麻岩(TTG片麻岩或花岗片麻岩)构成核部,变质表壳岩呈紧闭褶皱形式绕其分布,一些早前寒武纪的变质矿床往往受这些穹窿构造的控制。

穹窿构造研究主要查明穹窿构造的物质组成、展布形式、规模和产状,查明不同岩石单元之间的构造滑动带以及与穹窿构造相关的环形和放射状断裂构造。

(三)断裂构造研究(二级要素之9~17)

地壳中岩石(岩层或岩体),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变形达到破裂程度时,其连续性和完整性就会遭到破坏,产生破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构造(地球科学大辞典,2007)。

1.断裂构造类型

通常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把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本次研究内容主要是断层,对发育的节理也应收集和分析。

断层是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并在被破裂的两个岩块之间产生相对位移的不连续面,位移方向平行于不连续面。依据断层产状和断层性质通常将断层简单地划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左滑断层、右滑断层、斜滑断层和推覆断层等。常见的断层类型及其主要特征见附录6-B,具体划分及图例详见GB958—99。

2.断裂构造特征

主要描述断裂切割的岩石填图单位、断裂的产状和规模、断层两盘的岩石组成、断裂对地貌的控制和改造作用、断裂构造岩特征、断裂两侧次级构造特征,断裂带的破碎程度和蚀变类型、断裂带内的岩脉和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等。

3.断裂构造产状

包括断裂面产状和断层面上擦痕、阶步和张裂纹等产状。一些多期活动断裂或推覆断裂,断裂产状往往变化较大,不同部位都应有产状控制。

4.断裂构造规模

一般是指断裂构造的延伸长度和断裂带的宽度。研究工作中主要描述断裂长度、断裂带宽度,并推测断裂深度。一些大型断裂带往往由多条断层构成,且具有多期活动性。断裂带宽几米至数百米,大型断裂带宽可达数十千米;断裂带长度,短者以米计,长者以千米计,最长可达数千千米。断裂带两侧的岩层或岩体,一般都发生显著或巨大的相对位移,位移量有大有小,小者仅几至几十厘米;大者可达数十千米,甚至累计以百千米计。

5.断裂构造力学性质

断裂是在一定的地质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地壳内岩石所受的应力包括张应力、压应力和扭(剪切)应力,但更多的时候是张应力兼扭应力和压应力兼扭应力。因此,根据断裂的力学性质可以把常见的断裂性质分为张性、压性、扭性、张性兼扭性(张扭)、压性兼扭性(压扭)等五种,具体划分及图例详见GB958—99。

研究内容包括断裂两盘岩石填图单位、断裂带中的构造角砾岩、构造透镜体、岩脉、片理、牵引褶皱、应变矿物、擦痕和运动方向等。

(1)张性断裂

断层面一般较粗糙;断裂带较宽或宽窄变化悬殊,其中常填充构造角砾岩,如尚未完全胶结,常形成地下水的通道;沿着断层裂缝常有岩脉、矿脉填充。正断层多属于张性断裂。

(2)压性断裂

断层面的产状沿走向、倾向常有较大变化,呈波状起伏;断裂带中破碎物质常有挤压现象,出现片理、拉长、透镜体等现象;断裂两侧岩石常形成挤压破碎带,为地下水运移和储集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断裂带本身由于挤压密实,反倒形成隔水层;断裂两盘或一盘岩层常直立、或呈倒转褶皱、牵引褶皱;断层带内常产生一些应变矿物(受压受热重结晶)如云母、滑石、绿泥石、绿帘石等,并多定向排列。逆断层多属于压性断裂。

(3)扭性断裂

断层面产状较稳定;断层面平直光滑,犹如刀切,有时甚至出现光滑的镜面;断层面上常出现大量擦痕、擦沟等;断裂面可以切穿岩层中的坚硬砾石和矿物;断裂带中的破碎岩石常碾压成细粉,出现糜棱岩,有时也出现一些应变矿物如绿泥石、绿帘石等。平推断裂多属于扭性断裂。

(4)张扭性断裂

自然界纯张纯压的断裂,事实上并不多见,而是多少带一些扭动。如某些上盘沿着断层面斜向往下滑动的正断层,即带有张扭性质。如果走向断距大于倾向断距,可过渡为真正的扭断裂。这种断裂具有张性和扭性断裂的特点,断层面上常显示上盘斜向滑动的擦痕,断裂有时呈雁行状排列。

(5)压扭性断裂

上盘沿着断层面斜向往上推动的逆断层,带有压扭性质。如果走向断距大于倾向断距,便向着扭断裂过渡。这种断裂具有压性和扭性断裂的特点,断层面小范围内显示光滑平直,大范围内常呈舒缓波状;断层面上斜冲擦痕和小陡坎(阶步)发育;其他特点多与压性断裂相似或相同。

此外,由于露头和判断依据不足等原因,还有少量力学性质不清的断裂。

6.断裂构造运动方式

根据断裂两盘相对位移的关系,判别断裂构造的运动方式。判别断裂构造运动方式的主要标志有:断裂两盘错断地层的新老关系,断裂两盘岩层的牵引褶皱,断层面上的擦痕和阶步,断裂两盘的羽状节理,断裂两侧的不对称小褶皱,断层角砾岩的组成和性质,断裂带内片理与主断层面的交切关系等。主要方式包括:逆冲、正滑、左行走滑、右行走滑、左行斜冲、左行斜滑、右行斜冲、右行斜滑、运动方式不清等。

7.断裂构造活动期次

利用断裂与地层、岩体、岩脉的关系和断裂之间错断关系等,可以判别断裂的时代及活动期次。因此,研究内容应收集与整理上述证据。

对多期活动断裂,需查明多期活动的运动学特征,突出表示对区域构造影响较大或是有利于成矿作用的断层。分析不同期次断层的切割关系(形成序次)。

8.构造蚀变带

构造蚀变带是断裂构造的一种表现形式,指沿岩石中的构造薄弱带有热液或流体活动而使岩石发生了蚀变作用。构造蚀变带往往是成矿构造带。

工作中应充分收集构造蚀变带的产状、构造蚀变带的宽度和延伸长度、蚀变带沿走向和倾向上的变化规律、蚀变类型等资料。

9.片理化带

片理化带是指岩石中发育一组密集的平行的裂开面(或潜在的裂开面),并在裂开面上有新生矿物定向排列。沿片理化带常有热液活动,片理化带一般中间片理化强烈,往两侧逐渐减弱。

片理化带的研究内容包括:片理化带的产状、规模、性质、脉体和热液蚀变等特征。

(四)面状构造研究(二级要素之18~19)

1.面理构造类型

变质岩中的面状构造通常可以划分为原始层理、片理(板劈理、千枚理)、片麻理、褶劈理、破劈理(节理)和糜棱面理等类型,不同变质程度和不同变形强度的岩石中面理的类型和发育程度明显不同。各种面状构造的识别标志见附录6-B。

2.面理构造特征

收集变质岩中各种面理构造的产状,描述面理中的新生矿物、面理密集程度、面理与其他构造的关系,查明不同期次面理构造的序次和交切关系。

各种面理构造的特征描述和研究内容见附录6-B。

(五)线理构造研究(二级要素之20~21)

1.线理构造类型

线理构造一般可划分为拉伸线理、矿物线理(矿物集合体线理)、交面线理、皱纹线理、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等类型。线理的主要类型及特征见附录6-B。

按构造性质可归纳为“a”线理和“b”线理,前者包括拉伸线理、矿物线理(矿物集合体线理)以及“a”型褶皱或鞘褶皱,后者包括交面线理、皱纹线理、杆状构造、石香肠和窗棂构造等。线理构造通常可以反映区域构造的运动方向。

2.线理特征

充分收集各种线理构造的产状、新生矿物、线理构造的相互关系,分析线理形成的构造应力场。

(六)构造置换分析(二级要素之22)

构造置换是构造叠加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强烈的变形作用导致先存面状构造被后期新生面理改造。可以表现为褶皱变形的不断加强,由开阔褶皱→紧闭褶皱→无根钩状褶皱→强制片理带;也可以表现为褶劈理发育程度和变质分异加强的过程(参见教科书中褶劈理形成演化的6个阶段);变质岩区的韧性剪切带也是构造置换的一种形式。

构造置换主要描述路线上变形强度的变化、新生面理的发育程度、小褶皱的形态。通过连续剖面观察结合显微构造特征分析构造置换的性质和强度。

(七)蛇绿岩带和构造混杂岩带研究(二级要素之23~26)

1.蛇绿岩带的类型和特征

蛇绿岩是一套残留的洋壳岩石组合,是确定板块缝合带的重要标志。完整的蛇绿岩组合应包括变质橄榄岩、堆晶杂岩、基性岩墙群、枕状熔岩和远洋硅泥质沉积物,有时出现斜长花岗岩。造山带中蛇绿岩往往只保存了蛇绿岩组合中的3~4个组成部分(张旗等,1995;2000;赖绍聪,1996)。

蛇绿岩的分类多种多样,目前较常采用的是Pearce(1984)的分类方法,将蛇绿岩分为MORB型(洋脊型)和SSZ型(岛弧型)。两种蛇绿岩的主要特征如下。

MORB型蛇绿岩:地幔橄榄岩主要为二辉橄榄岩,富lA、Ca;与之相关的堆晶岩为斜长石型,为橄长岩+辉长岩组合(PTG组合),辉长岩一般富Ti;熔岩具MORB特征;εNd(t)值高。

SSZ型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多为方辉橄榄岩,通常贫Al、Ca;与之相关的堆晶岩为单斜辉石型,为辉石岩+辉长岩组合(PPG组合),辉长岩一般贫Ti;熔岩具IAT特征;εNd(t)值低且变化大。玻安岩的存在是鉴别SSZ型蛇绿岩的重要标志。

研究内容包括蛇绿岩带产状、规模、岩石组合、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地球化学性质和同位素年龄,注意收集蛇绿岩带与其他相关岩石(如蓝片岩、榴辉岩)的关系(刘良,1996b)。

2.构造混杂岩带类型和特征

构造混杂岩是由不同性质甚至不同时代的构造岩块和基质组成的地质体,往往被认为是板块缝合带存在的标志。一般长达数百公里,宽数公里至数十公里,主要特征有:

1)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岩石相互混杂,包括深海相蛇绿岩、玄武岩、硅质岩、薄层远洋灰岩及陆缘沉积、杂砂岩、砂岩、泥岩类相互混杂堆积。

2)多相变质岩混杂,可见高压变质岩类如榴辉岩相岩石、发育蓝闪石、硬柱石等应力矿物,有的形成含有柯石英、金刚石等标志矿物的超高压变质带(Coleman R.G.,1965;Yang,J.J.,1993)。

3)地层叠置关系混乱,形成基体和岩块两部分,基体物质一般由千枚岩、板岩等碎屑物组成,外来岩块由大小不等的包体组成,有榴辉岩、榴闪岩、镁铁质岩、蓝闪石片岩、硅质岩、灰岩、砂岩等。

4)有的地区出现低温高压变形变质带和高温低压结晶带并列的双变质带。

构造混杂岩的研究内容包括构造混杂岩带产状与规模,构造岩块(片)和基质岩性、岩相、时代、原始位置和相互关系,与上覆和下伏地层接触关系和产出构造位置等,追溯其变质变形与演化历史,为恢复造山带三维结构和揭示造山带形成机制、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及成矿地质背景提供有关基础资料(殷鸿福等,1996,1998;张国伟等,2001)。

(八)混合岩化构造研究(二级要素之27)

混合岩化地区的构造往往表现出塑性变形特点。应收集混合岩化变质岩中脉体的物质成分、脉体形态和规模、脉体的密集程度、脉体与基体之间的比例关系、脉体的流变特征等资料,分析脉体的性质(原地重熔淡色脉体、变形分异脉体)。

(九)变形构造序次及其与变质作用的关系(二级要素之28~29)

1.变形构造序次

变形构造序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期变形地区不同构造旋回形成的构造形迹的先后关系,二是同一构造旋回不同构造幕形成的构造形迹的先后关系。前者主要通过不同构造层之间的压盖关系和断层的交切关系来判别先后顺序,后者则主要依据褶皱的叠加关系、面理的交切关系来判断先后顺序(房立民等,1991)。对变质岩区综合研究工作,应分析和研究各类构造与区域构造之间的时间关系和空间配置关系。

2.变形与变质作用的关系

在变质变形作用或造山作用过程中,变质作用与变形作用多不同步。如在造山作用过程中,变质作用峰期往往晚于变形作用峰期。

变形与变质作用的关系研究通常要结合显微构造研究,依据矿物生长与叶理(片理或劈理)的相互关系、变斑晶矿物与叶理的关系(包括变斑晶内部包体组构和晶外叶理之间的关系)判别不同变质矿物生长顺序及其与构造面理的先后关系。相对于某一特定的变斑晶矿物而言,可以是前构造期生长、同构造期生长或构造期后生长。变形和变质作用关系研究有助于了解成矿作用究竟与那一种地质作用关系密切(贺同兴等,1988)。

在研究变形与变质作用过程中应综合分析区域构造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的相互关系,恢复热构造演化过程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内在联系(郝国杰等,2004,2005;陆松年,2002,2003,2004,2006)。

6. 基坑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及形变预测的翻译

Data processing and deformation prediction of foundation pit deformation monitoring

7. 勘察报告怎么写

你得先有一个勘察纲要啊,首先要看你的建筑物是什么了,上部荷载多大,还有你得知道地层的大致情况,估计要采用什么样的基础,然后才能知道打多深,承载力未作实验也可以大致根据标贯和动探来定

8. 原始资料整理和大型变形构造特征数据表填写

(一)大型变形构造原始资料的整理

1.数据表填写

对照二级预测要素,整理原始资料,确定:25万实际材料图上表达的内容和大型变形构造特征数据表的填写内容。

2.整理和编写资料和文献目录

按照作者、完成时间、资料名称、页数或杂志的卷期页、保存或出版单位的顺序编写资料和文献目录。具体建议的格式如下:

(1)已经公开出版的论文

卢德源,李秋生,高锐,李英康,李德兴,刘文,张之英.2000.横跨天山德人工爆炸地震剖面.科学通报,45(9):982~987.

(2)已经公开出版的专著

朱志澄.1991.逆冲推覆构造(第二版).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113.

(3)专题研究报告

新疆地矿局地质矿产研究所,地质矿产部情报研究所.1986.中国新疆周边国家矿产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情况调研报告,1~376页

(4)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

甘肃省地质局.1977.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比例尺1:200000,路井幅(K-47-ⅩⅫ)(地质部分),1~169页

(二)大型变形构造特征数据表的填写

在对已有资料的研究基础上,填写大型变形构造数据表,表7-2为该数据表建议的格式,填列的内容和实例。

表7-2 大型变形构造特征数据表

注:该表作为建造构造图省级大型变形专题图图廓外内容表达。

9.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怎么写呀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建筑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经济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有关规范、规程对报告的编写也有相应的要求。下面着重谈一谈有关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且侧重于详细勘察阶段。
1 报告的编制程序一项勘察任务在完成现场放点、测量、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现场地质编录和实验室测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即转入资料整理工作,并着手编写勘察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应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后照应,顺当进行。不然的话,常会出现现场编录与实验资料的矛盾、图表间的矛盾、文图间的矛盾,改动起来费时费力,影响效率,影响质量。 通常的编制程序是: (1)外业和实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 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实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为粘土的,实验出来的塑性指数却<17;野外定名为细砂的,实验资料为中砂,其0.25~0.5mm颗粒含量百分比达50%以上;野外定为可塑状态粘性土的,实验出来的液性指数却<0;野外定为稍密状态的砂性土,标准贯入击数却<10击;野外定为淤泥或淤泥质土的,实验出的孔隙比却<1;野外定为硬塑粘性土的,标贯击数却<18击„„产生诸如此类的矛盾,或由于野外分层深度和定名不准确,或试验资料不准确,应找出原因,并修改校正,使野外对岩土的定名及状态鉴定与实验资料和原位测试数据相吻合。 (3)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4)划分岩土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然后编制分层统计表,包括各岩土层的分布状态和埋藏条件统计表,以及原位测试和实验测试的物理力学统计表等。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5)编绘工程地质剖面图和其它专门图件。 (6)编写文字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在较大的勘察场地或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的场地,应分区进行勘察评价。
2 报告论述的主要内容 报告应叙述工程项目、地点、类型、规模、荷载、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工程勘察的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勘察任务和技术要求;勘察场地的位置、形状、大小;钻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则,孔位和孔口标高的测量方法以及引测点;施工机具、仪器设备和钻探,取样及原位测试方法;勘察的起止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质量评述;勘察工作所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报告应附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勘探点测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图而省去表。一个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2.1 地质地貌概况地质地貌决定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勘察场地所在的构造部位;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
程度。由于勘察场地大多地处平原,应划分第四系的成因类型,论述其分布埋藏条件、土层性质和厚度变化。 (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如果场地小且地貌简单,应着重论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对高差。 (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如在碳酸盐岩类分布区,则要叙述岩溶的发育及其分布、埋藏情况。如果勘察场地较大,地质地貌条件较复杂,或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报告中应附地质地貌图或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图;如场地小且地质地貌条件简单又无不良地质现象,则在前述钻孔位置平面图上加地质地貌界线即可。当然,倘若地质地貌单一,则可免绘界线。 2.2 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这一部分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问题,是进行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下面介绍分层的原则和分层叙述的内容。 (1)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
(2)分层编号方法。常见三种编号法:第一,从上至下连续编号,即①、②、③„„层。这种方法一目了然,但在分层太多而有的层位分布不连续时,编号太多显得冗繁;第二,土层、岩层分别连续编号,如土层Ⅰ-1、Ⅰ-2、Ⅰ-3„„;岩层Ⅱ-1、Ⅱ-2、Ⅱ-3„„;第三,按土、石大类和土层成因类型分别编号。如某工地填土1;冲积粘土2-1、冲积粉质粘土2-2,冲积细砂2-3;残积可塑状粉质粘土3-1、残积硬塑状粉质粘土3-2;强风化花岗岩4-1,中风化花岗岩4-2,微风花岗岩4-3。第二、三种编法有了分类的概念,但由于是复合编号,故而在报告中叙述有所不便。目前,大多数分层是采用第一种方法,并已逐步地加以完善。总之,地基岩土分层编号、编排方法应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以简单明了,叙述方便为原则。此外,详勘和初勘,在同一场地的分层和编号应尽量一致,以便参照对比。 (3)分层叙述内容。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 ①分布:通常有“普遍”、“较普遍”、“广泛”、“较广泛”、“局限”、“仅见于”等用语。对于分布较普遍和较广泛的层位,要说明缺失的孔段;对于分布局限的层位,则要说明其分布的孔段。 ②埋藏条件: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厚度。如场地较大,分层埋深和厚度变化较大,则应指出埋深和厚度最大、最小的孔段。
③岩性和状态:土层,要叙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性等;岩层,要叙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心完整程度;裂隙的发育情况,要描述裂隙的产状、密度、张闭性质、充填情况;关于岩心的完整程度,除区分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外,还应描述岩心的形状,即区分出长柱状、短柱状、饼状、碎块状等。 ④取样和实验数据:应叙述取样个数、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尽量列表表示土工实验结果,文中可只叙述决定土层力学强度的主要指标,例如填土的压缩模量、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天然含水量、粘性土的孔隙比和液性指数、粉土的孔隙比和含水量、红粘土的含水比和液塑比。对叙述的每一物理力学指标,应有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好还有最小平均值、最大平均值,以便设计部门选用。 ⑤原位测试情况:包括试验类别、次数和主要数据。也应叙述其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⑥承载力:据土工试验资料和原位测试资料分别查算承载力标准值,然后综合判定,提供承载力标准值的建议值。 2.3 地下水简述
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报告中必须论及: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分布状况、埋深、岩性、厚度,静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地下水流向、水力坡度;含水层间和含水层与附近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水位季节变化,含水层渗透系数,以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等。对于小场地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勘察场地,论述的内容可以简化。有的内容,如水位季节变化,并非在较短的工程勘察期间能够查明,可通过调查访问和搜集区域水文资料获得。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要结合场地的地质环境,根据水质分析资料判定。应列出据以判定的主要水质指标,即pH、HCO-3、SO2-4、侵蚀CO2的分析结果。 2.4 场地稳定性 场地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选址和初勘阶段的任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1)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无活动断层通过,附近有无发震断层。 (2)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3)场地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缓程度,是否临江河湖海,或临近陡崖深谷。
(4)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其发展趋势如何。 (5)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 (6)地下水对基础有无不良影响。报告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的同时,应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增强建筑物稳定性方面的措施提供建议。 2.5 其他专门要求论述的问题 对于设计部门提出的一些专门问题,报告应予以论述,如饱和砂土的震动液化、基坑排水量计算、动力机器基础地基刚度的测定、桩基承载力计算、软弱地基处理、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等等。 2.6 结论与建议 结论是勘察报告的精华,它不是前文已论述的重复归纳,而是简明扼要的评价和建议。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对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的评价。 (2)结合建筑物的类型及荷载要求,论述各层地基岩土作为基础持力层
的可能性和适宜性。 (3)选择持力层,建议基础形式和埋深。若采用桩基础,应建议桩型、桩径、桩长、桩周土摩擦力和桩端土承载力标准值。 (4)地下水对基础施工的影响和防护措施。 (5)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6)建筑是否作抗震设防。 (7)其它需要专门说明的问题。 以上7个方面的内容,并非所有的勘察报告都要面面俱到,一一罗列。由于场地和地基岩土的差异、建筑类型的不同和勘察精度的高低,不同项目的勘察报告反映的侧重点当然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上列概述、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简述和结论与建议等四项,是每个勘察报告必须叙述的内容。总之,要根据勘察项目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报告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条理通顺、文字简练、论据充实、结论明确、简明扼要、合理适用。
3 图表编制要点
3.1 主要图件 (1)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表示的主要内容:①建筑平面轮廓;②钻孔类别、编号、深度和孔口标高;应区分出技术孔、鉴别孔、抽水试验孔、取水样孔、地下水动态观测孔、专门试验孔(如孔隙水压力测试孔);③剖面线和编号:剖面线应沿建筑周边,中轴线、柱列线、建筑群布设;较大的工地,应布设纵横剖面线;④地质界线和地貌界线;⑤不良地质现象、特征性地貌点;⑥测量用的坐标点、水准点或特征地物;⑦地理方位。对于较小的场地,一般仅表示①、②、③、⑥、⑦五项内容。 标注地理方位的最大优点在于文中叙述有关位置时方便。此图一般在甲方提供的建筑平面图上补充内容而成。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1∶1000)。 (2)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钻孔柱状图的内容主要有地层代号、岩土分层序号、层顶深度、层顶标高、层厚、地质柱状图、钻孔结构、岩心采取率、岩土取样深度和样号、原位测试深度和相关数据。在地质柱状图上,第四系与下伏基岩应表示出不整合接触关系。在柱状图的上方,应标明钻孔编号、坐标、孔口标高、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施工日期等。柱状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或1∶200。 (3)工程地质剖面图。此图是作为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图件。其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剖面线的布设是否恰当;地基岩土分层是否正确;分层界线,尤其是透镜体层、岩性渐变线的勾连是否合理;剖面线纵横比例尺的选择是否恰当。关于剖面线的布设和地基岩土分层原则,此前
已论及,不再赘述。倘若分层正确,一般来说分层线的连接就会自然平顺,而不致将产状平缓的第四系尤其是全新统的土层画成陡斜状,或出现新老层位之间的互相穿插等不合理现象。 同一层位间的相变,要用岩性渐变线表示清楚。透镜状分层和同一层位中的透镜状夹层,在不同的剖面线上要互相照应,显示其分布范围。剖面比例尺的选择,应尽量使纵、横比例尺一致或相差不大,以便真实反映地层产状。一般横比例尺采用(1∶200)~(1∶500),纵比例尺采用(1∶100)~(1∶200)。在剖面图上,必须标上剖面线号,如6-6′或F-F′。剖面各孔柱,应标明分层深度、钻孔孔深和岩性花纹,以及岩土取样位置及原位测试位置和相关数据(如标贯锤击数、分层承载力建议值)。在剖面图旁侧,应用垂直线比例尺标注标高,孔口高程须与标注的标高一致。剖面上邻孔间的距离用数字写明,并附上岩性图例。 (4)专门性图件。常见的有表层软弱土等厚线图,软弱夹层底板等深线图,基岩顶面等深线图、强风化、中风化或微风化岩顶面等深线图,硬塑或坚硬土等深线图等。不言而喻,这些图件对于地基基础设计各有用途。有的图件还可以反映隐伏的地质条件,如中风化顶面等深线图,可以反映隐伏的断层;等深线上呈线状伸展的沟部,往往是断层通过地段。专门性图件并非每一勘察报告都作,视勘察要求、反映重点而定。 3.2 主要附表、插表 (1)岩土试验成果表。按岩、土分别分层,按孔号、样号顺序编制。每一分层之后列出统计值,如区间值、一般值、平均值、最大平均值、最小平均值。
(2)原位测试成果表。分层按孔号、试验深度编制,要列统计值,并查算分层承载力标准值。 (3)钻孔抽水试验成果表。按孔号、试段深度编制,列出静止水位、降深、涌水量、单位涌水量、水温和水样编号。 (4)桩基力学参数表。如果建议采用桩基础,应按选用的桩型列出分层桩周摩擦力,并考虑桩的入土深度确定桩端土承载力。除上述附表之外。有的分层复杂时,应编制地基岩土划分及其埋藏条件表。4 努力提高报告的编写能力 4.1 要具备牢固的地质地貌和工程理论地质基础 理论方面,主要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工程地质方面,主要是土质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分析、工程动力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在丘陵山区,要注意地质构造的观察分析;在平原地区,要着重于第四系成因类型、岩性组合的分析研究。此外,要时常了解和掌握国际国内的有关岩土勘察方面的新技术新知识,以便不断更新和提高个人的理论知识。 4.2 要熟悉和掌握有关的规范规程 规范规程既是经验的总结,又是技术的指南,具有很强的勘察工作指导性。对于国家的、行业的、省和地方的有关规范规程,必须熟悉掌握,并在具体勘察工作中认真执行。 4.3 要了解工作区的地质情况 对于勘察地段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应尽可能地搜集并熟悉。对于邻近地段已有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也要尽可能了解,
以便在勘察工作中发挥其参考作用。 4.4 要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施工的技术要点 只要明确了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施工方法,作出的工程地质评价才能有的放矢、正确客观,提出的建议才能合理适用。 4.5 要切实保证第一手资料的质量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工程地勘察的最终成果。一份高质量的勘察报告,必须来自于高质量的第一手原始资料。由此可知,现场勘察和实验资料的质量好坏,对报告的编写影响极大。因此,必须认真抓好第一手资料的质量,而钻探工作又是第一手资料的重点。为此,报告的编写者,必须常到现场掌握有关的勘察情况,最好是参与现场的地质编录工作。 4.6 提高综合知识技能 除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提高综合知识方面的技能。如基本的数理统计知识、文字表达能力、编图技巧、综合分析能力(特别是现场地质编录的综合判定能力)。俗话说:熟能生巧、触类旁通。只要多干多学,善于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提高,就能逐步地编写好每一份勘察报告。

热点内容
好看中文字幕剧情 发布:2024-05-04 06:37:42 浏览:751
主角是个婴儿的电影 发布:2024-05-04 06:26:36 浏览:394
男人被割下体电影 发布:2024-05-04 06:23:40 浏览:538
国外床戏有哪些 发布:2024-05-04 06:14:58 浏览:634
私人电影院什么价位 发布:2024-05-04 06:03:11 浏览:806
一部外国女的打台球的电影 发布:2024-05-04 06:02:29 浏览:64
何家驹电影在线观看 发布:2024-05-04 05:59:10 浏览:287
,搜播比神马更好看的影视 发布:2024-05-04 05:56:26 浏览:137
特别恐怖人吃人电影 发布:2024-05-04 05:52:41 浏览:7
新哥哥演员表 发布:2024-05-04 05:34:55 浏览:559